中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的生态探索:从管护员到人兽冲突补偿
6月20日-21日,澎湃新闻随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走进青海玉树州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で?,聚焦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地区的生态环境?;すぷ?。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随着首个国家公园试点工作的推进,三江源部分地区在生态管护体系、人兽冲突补偿机制、示范村特许经营模式等方面做出了初步探索。
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昂赛大峡谷。澎湃新闻记者 胡丹萍 摄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201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拉开了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践探索的序幕。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应运而生。
6月21日,澎湃新闻走进位于玉树州杂多县,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就位于此。杂多县被称为“澜沧江源第一县”、“长江南源第一县”、“中国冬虫夏草第一县”、“中国雪豹之乡”,许多工作都以此为试点展开。
牧民变身管护员成为环保主体
杂多县全县土地面积5361.61万亩,草地总面积4886万亩,是一个纯牧业县,没有工业生产,千百年来当地居民以放牧为生,牦牛是在青藏高原上随处可见的饲养家畜。
在广袤的草地上,放牧是当地人民繁衍生息的重要生活方式。
如何把牧民从一个单纯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ふ??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的一个岗位实现了这一身份的转变——生态管护员。这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岗位,也是试点启动后的一项重要新政——所有试点范围内的户籍牧户家庭都可以申请一个名额。生态管护员若能准时出勤并积极巡护,每月可以领取1800元的工资。
随着国家公园试点工作的展开,当地牧民参与生态?;さ囊庠刚谔岣?。从2017年开始,北京大学与杂多县政府等部门联合设立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昂赛乡野外工作站,组织科学家和志愿者在昂赛乡开展生态环境?;さ瓤蒲а芯?。
“我们在昂赛乡实现了红外相机的覆盖,划分了72个网格,每个网格里放1-2个红外相机,每个相机都有一个牧民检测员来管理,实现当地人自己自发做野生动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昂赛野外工作站工作人员、同时也是志愿者的刘馨浓对澎湃新闻表示。
这样的举措与我国的国家公园试点没有实行强制生态移民措施有关。参照国际经验来看,国外许多国家公园在建设中,通?;岚驯;で诘木用袢壳ǔ?。
“这是中国国家公园的特色,像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当初他们都是把公园内的原著居民都请出了国家公园。” 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规划财务部部长牟永红向澎湃新闻介绍,当地群众就是?;せ肪车闹魈?,在杂多县有5个乡整体都被划到了国家公园,群众还是继续在里面居住,这也让国家公园具有民族特色。
牧民的生产生活会不会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为避免过度放牧,整个三江源地区自2005年起开始实施减畜禁牧政策,即在生态退化严重的区域禁止牲畜进入,在草场质量尚可的区域实施限定数量的放牧。做到禁牧对于一个纯牧业县来说不太可能,但当地牧民有自己的智慧,他们通常采用冬夏两季转场轮牧的方式,让草原获得休养,同时便于牛羊在不同季节都能获得充足的牧草。
在牟永红看来,“牛羊的粪便是天然的肥料,牛羊适度的啃食有利于草场的生长。”
因此,合理控制国家公园内的居住人口,控制畜牧数量成为当前国家公园试点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定下的目标是,至2020转产转业牧民有序增加,国家公园内居住人口有所下降;而到2025 年,国家公园内居住人口不增加。
“老百姓不太愿意去打工,一直放牧自由惯了,只能帮他们学习新技能、找新岗位。”杂多县精准扶贫攻坚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刘二威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向牧民提供的培训包括裁缝、烹饪、唐卡绘画、汽修和餐饮服务,但2016-2017年的转产转业成功率却只有8%。
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昂赛大峡谷。澎湃新闻记者 胡丹萍 摄
野兽“肇事率”上升,探索人兽冲突补偿
“国家公园政策很好,我现在就是想请大家能不能想想办法来防熊伤害。”68岁的藏民求军(音)见到中华环保世纪行媒体采访团时说。
求军刚刚接过儿子的名额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两个月前,老人35岁的儿子在巡山时遭遇一头棕熊,被棕熊攻击后不治身亡。
- 上一篇:北京发布新版建筑材料禁止使用目录
- 下一篇:文化+旅游为传统村落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