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向绿中生
“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从公元前5000年左右,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两河流域那刻起,城市,就成为人类灵魂和肉身的安放之所。
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大城市到特大、超大城市,人们总是在追求心目中的理想城市。从16世纪的“乌托邦”、18世纪的“理想城市”、19世纪的“田园都市”,再到近代的“生态城市”,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面对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困境,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视察时提出了“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大要求,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顺应“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时代潮流,成都再次向世界推出城市的转型探索。
看空间:小组团避免“摊大饼”
沿着成都的城市中轴线一路向南,走进天府新区,在远山与蓝天交互辉映下,清清湖面上鹭鸟翩翩,巍巍楼群中创意连连,绿道蜿蜒穿梭于湖畔绿林,游人带着笑意享受自然。依托原有的自然山体,2018年对公众开放的鹿溪智谷绿道将鹿溪古河、枫杨林带、苗圃院落、农田乡道有机结合,打造出了野趣盎然的林下生态绿道,形成了“山水林田路湖”的生态格局。市民胡周告诉记者,以前在老城区住虽然也有公园,但是一到晚上和周末人挤人,完全没有休闲的感觉。而在这里,不仅景美,人也不多,简直是国际级的享受。
“2013年时,这里的大部分地方还十分荒凉。”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规划建设国土局PPP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邱伟,从新区开始建设时便在这里扎了根,对于新区的成长历程更是熟稔于心,“建设鹿溪智谷的时候,我们保留了鹿溪河的老河道,并以鹿溪河为纽带,串联起白沙湖、兴隆湖、籍田湖,形成‘一河连三湖’的生态体系”。手指着鹿溪河边的建筑,邱伟说,这里相比过去的城市建设最大的不同,就是将传统的城市格局划分为5~30平方公里不等的小组团,组团之间通过生态用地进行隔离,绿道游走于生态和城市组团之间,让城市与生态更好地融合发展,达到城绿相融的空间格局形态。
小组团的发展概念,记者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翻看土地利用台账时进一步得到了证实:2018年,成都直管区共有32宗经营性用地上市,涉及面积4196亩。“土地供应量不算大,但却精准保障了紫光芯城、航空大世界等重大项目的用地。这主要得益于天府新区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管理改革,通过土地投资强度和土地产出水平的双控约束,形成了规模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的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新格局。”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创造了城市发展的新传奇,然而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问题。“大而不当的发展失衡,一直是城市规划建设的痛点。”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一针见血。
公园城市如何建得更为科学?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说:“公园城市的核心价值,在于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和不忘初心,建设城市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去实现一个经济指标,更是要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好。”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城市设计中心主任李楠也认为:“公园城市是一个点线面的系统,不能只是一个天大地大的公园,要有点有线有面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系统。”
在借智引智的基础上,通过一年的建设,成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利用天府绿道、城市公园、产业功能区建设等系统性规划,打破传统城市向外“摊大饼”式的圈层发展思维惯性,以及人口分布与生态、生产要素的时空错位。
邱伟进一步举例说:“像成都科学城,我们一共规划了12个小组团,这些小的城市组团与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兴隆湖区域良好生态环境交融,形成了产业、城市、绿色生态相融合的规划布局。人不用都往一个地方挤,城市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很多。”
观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每当暮色降临、华灯初上,乘船沿锦江而下,河道两岸呈现出“光影走廊”“熊猫爬塔”“东门码头”“花重锦官城”等一系列颇具天府文化元素的梦幻光影盛宴,再现了杜甫诗中“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繁荣景象。这是锦江绿道中两江环抱区域示范段的重点项目——“夜游锦江”,自今年春节开门迎客以来,持续火爆。